“平台启动运营一年多了,我们一直在推动打造‘政医产学研资用’的成果转化体系,其间也在中试平台建设、资金、人才等环节遇到一些困惑,本次市委全会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出路径指引,让我们推动平台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7月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受邀列席会议的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商务总监武夷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次会议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若干细化工作举措,尤其是中试平台建设、投资基金等方面内容,解答了他此前的诸多困惑。
市委全会期间,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部分列席会议的本地医药领域企业代表获悉,中试平台、投资基金、人才吸引、产业链等成为他们参会的关注点和分组讨论的“关键词”,而会议作出的工作部署也回应了他们的关切。在此背景下,政企推动科技创新的广泛共识正在凝聚。
在“工业上楼”中布局中试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开放共享的运营机制
“上个月,我们第一期1.5万平方米的载体已经完成了整个装修工作,下一步将启动实验仪器设备进场,而我们整个实验室将面向中试验证提供开放平台,今年的设备投入就达2.4亿元,目前正在推动二期1.9万平方米的平台建设,下一步会打造‘政医产学研资用’产业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围绕概念验证,通过小试、中试打造一个全链条的创新转化和孵化平台。”在市委全会分组讨论期间,武夷峰谈到了他所在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运营近况,随着平台规模扩大,团队成员期待获得了来自政策层面的“把脉”,“我尤其关注此次与中试相关的工作举措,希望找到成都的最新谋划。”
武夷峰的疑问在会上找到了“答案”。市委全会提出,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重点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制定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支持政策。白纸黑字的政策条文,让武夷峰吃到了“定心丸”。
“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资金、市场等共同助力,这个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协同,而政策的引导很关键,当前中试平台建设和运营仍旧面临一些痛点亟待解决。”武夷峰提到,在生物医药领域,中试环节往往需要建立规模化的GMP车间,从行业特殊性看,一些小规模的中试项目其实没有必要单独建设新车间,在一些既有平台即可开展中试熟化,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武夷峰建议,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将小试、中试、概念验证平台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工业上楼”等政策相结合,做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中试平台建设不能盲目上马,而需要精准发力,列席市委全会的企业代表、成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剂研究1部经理刘秀芝也赞同武夷峰的看法,据她分析,中试平台的建设运营单位往往以企业为主体,可自建自用,也应该开放共享,推动科技交流和成果转化。
“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大企业多布局中试平台,可以面向同行开放。”刘秀芝也提及同行竞争问题,行业有一种担忧——比如,两家同行企业,一家企业到另一家企业的平台去开展中试熟化,使用对方设备过程中可能会担心技术外泄,“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既然选择去共享平台开展中试,这就需要合作双方事先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和机制,而中试环节还可以进行技术合作,推动新项目研发进程,实现共赢。”
投入大、有风险、周期长
实现成果转化,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刘秀芝看来,中试项目是一个“费力未必讨好的事”,不仅资金投入大,还面临风险挑战,而中试流程并非一日之功。
“以基因治疗为例,事实上基因治疗这个领域还可以细分出若干细微的方向,比如靶向治疗,要围绕细分领域布局中试平台,这又需要资金投入,加之中试是一个长周期的科研工作,意味着资金投入是一个长期过程,若没有充足的资金助力,则会影响中试项目的顺利实施。”刘秀芝说,虽然其所在企业是上市企业,但是中试平台的建设运营投入也成为企业的一笔不小的开支,“大企业并不意味着没有资金压力,而小企业则资金有限,发展初期大多建不了中试平台,这次市委全会提出,将对中试平台建设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一政策切中药企普遍存在的资金诉求,对企业持续推动中试平台建设是一种鼓舞。”
在武夷峰看来,中试平台建设需要资金,而平台运营更需要资金对中试项目“扶上一马”。“一些早期中试项目往往依托国家基金或者科研经费的支持得以运转,而到后期,市场化资本才会介入,但是恰恰中试验证的‘中间阶段’会有90%左右的项目面对‘死亡谷’,这是由于缺资金导致的失败而非表明项目本身技术路线出问题。也就是说,资金没有足够支撑到项目完成整个试错的阶段,而中试应该允许出现容错机制。”武夷峰分析,一些中试项目本身是能够成功的,项目失败往往是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
将成果转化的观察视角前移,武夷峰认为,在中试之前的概念验证环节,也应该建立容错机制,“希望资金的助力能够帮助项目完成试错阶段,这样才能找到成果转化的正确途径、方法。”武夷峰介绍,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建立了10亿元规模的精准医学产业创新基金,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应的备案,首期规模达3个亿,计划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全部投出去,同时进行第二轮募资。
“我们正在探索建设‘概念验证基金’,但是由于成果转化环节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纯市场化资本往往会有投资顾虑,这就需要引入国资资本,既能承担项目的试错风险,也能为项目吸引市场化资本发挥政府增信作用。”武夷峰说。
市委全会也对国资入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路径安排。成都将设立成都天使投资母基金,提升“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能力。此外,成都还将推动银行、投资机构实施“投贷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中试项目需要真正懂行的人才
瞄准供应链短板,做大做强关键核心技术环节
“搭建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高层次人才与重点产业链精准对接”……从市委全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谋篇布局”中不难发现,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背后的一股支撑力量。平台建设运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后,人才的招引和培育成为推动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招”。
“前段时间我接触海外一科研机构从事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对方并没有教授职称,也没有科研课题,其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科研团队搭建中试平台以及围绕该平台如何利用和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率。事实上,这类人才和这种模式在海外成果转化中并不少见。”武夷峰谈到近期接触的一个海外人才案例,直指当前中试人才的引进、认定流程所遇到的“尴尬”——
“当前一些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普遍做法是,看对方是否有教授等高级职称,或者顶尖期刊发文数量,区别于其他科研项目,中试环节实则需要工程师思维和技能的人才,这类人才精通设备操作规范,其可以帮助科研团队高效利用实验设备。”武夷峰说,当前一些地方人才引进趋向带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科学家,而打造好一款中试平台,亟待引进能够支撑中试平台建设的工程师人才,“我们的中试人才认定工作也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刘秀芝也提到人才痛点。“以我们对行业人才的观察来看,创新药研发人才更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些地区的确人才扎堆,成都在生物医药人才方面还存在差距,伴随市委全会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的若干细化工作举措,释放出政策利好,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会逐渐增强。”刘秀芝建议,成都应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环节提升人才吸引力度,还要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生态、投资基金、人才培育等进行了明确的谋划,将对科创生态和企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市委全会列席代表、在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史天才看来,企业尤其看中本地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配套,期待会议提出的工作举措尽快落地见效。
史天才所在的企业主打医疗设备研制业务,虽然有20多年的技术积淀,但仍旧在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配套方面存在一些需求。“有些精密加工部件系企业自己制造,一部分则委托加工。”谈及委托加工的客户,史天才说,这批客户来自省外,目前成都本地配套企业较少,“期待通过在本地发掘终端配套的企业,进而带动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发展。”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科创新势力 | 中试、基金、人才、产业链……市委全会上,科创企业热议成果转化“关键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yank.xrbh.cn/quote/7276.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aire.xrbh.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