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以来,中华商标协会充分发挥全国性和专业性平台的作用,组织会员单位、高校、研究机构中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开展商标法律前沿问题研究专题组工作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协会组织业内12位资深专家,对38个商标研究专题组递交的40余份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评选。经过专家团队的深入分析与公正评议,最终确定了特别奖1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及优秀奖。我刊第5期至第7期已连续刊发荣获一等奖的研究成果,现将荣获特别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研究成果概要进行刊发,供读者参考与学习。
地理标志研究专题组:《地理标志法学》概要
本研究以地理标志为研究对象,围绕地理标志权相关的实体性知识、地理标志注册申请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展开研究,在体系上形成完整系统的地理标志研究框架,以培养地理标志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准,旨在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实务开展经验,打造集理论型、应用型为一体的地理标志法学类教材。
从学理上系统梳理了地理标志的构成要件。地理标志作为独立的知识产权客体,与商标、专利、作品等相比较,现行立法对其构成要件尚无规定。本研究第二章对地理标志的构成要件区域性、独特性、关联性进行论述与分析,结合相关案例对地理标志构成要件的内涵、认定标准进行阐释,使其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全面介绍了我国地理标志“三元模式”的制度现状。我国通过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即“三元模式”。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地理标志“三元模式”的制度现状,第一章对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法展开介绍,第三章至第六章对地理标志“三元模式”的申请注册、审查认定、运用、管理、法律责任分类进行阐释与介绍,以期读者对我国现行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有整体了解。
以丰富的案例、图例、示例全方位呈现地理标志申请、审查、运用、管理与保护的实务知识。为避免读者所学局限于理论,本研究每章节在阐释相关地理标志法律制度时,通过案例、图例等方法,同时在地理标志注册和审查部分引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审查审理指南(2021)》,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地理标志实务。第三章借助《西游记》故事情节,以虚拟“天宫蟠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五庄观人参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示例,展示了现有两类地理标志申请所需的材料与流程,使得地理标志实务知识学习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和实操性。
对地理标志法律制度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地理标志法律制度充满无限生机,正在蓬勃发展。本研究第八章对地理标志法律制度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与展望,提出地理标志统一立法的思考,对地理标志权进行学理证成,探索完善地理标志认定与保护体系,引导读者关注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的前沿问题。
驰名商标研究专题组:《关于驰名商标证据相关研究报告》概要
驰名商标在业界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虽然近年来在驰名商标的理解和实践上逐渐加强和清晰,但对于驰名商标认定的证据标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仍然有很多地方不甚明确。
本专题组2023年度的研究重点内容为驰名商标证据相关研究。本研究以驰名商标的规则和现状为基础,以实证分析方式,聚焦于驰名商标证据方面的规则和特点。具体而言,本专题组通过对驰名商标的立法、司法、行政、商业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调研,参考对比各国的相关制度、国际条约与最新判例,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驰名商标的认定案例以及审查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与经验,聚焦于不同行业与不同维度对驰名商标认定的证据标准、证据效力等特殊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驰名商标证据指引建议,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改进方向提供有益参考。此次研究的特点在于,通过对“驰名商标”案例中的证据相关事实进行多维度梳理,设置了非常细化且与实务紧密关联的索引维度,能够从细小颗粒度角度清晰地剖析和理解驰名商标案件在证据方面的各种作用关系,有助于对驰名商标这一非常综合复杂的课题进行精细化分析。
本专题组对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关于驰名商标淡化、联想、混淆及贬损的案例进行了汇总,针对2782条民事诉讼和3487条行政诉讼的判决结果,区分不同行业与不同维度,对驰名商标认定的证据标准、证据效力等特殊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尤其对食品饮料、服装、日用品等个人消费品、工业用商品、互联网行业相关服务、不动产相关服务这几个领域驰名商标认定的证据标准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行业相关的受众、传播途径、使用形态、证据关联逻辑等角度,为这些领域的企业提供了符合行业特点的驰名商标证据收集与分析的思路。
此外,企业在商标案件中主张认定驰名商标并开始准备驰名证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证据的时间范围(驰名状态的时间点、使用证据的年限区间);2.证据的地理范围;3.驰名的相关公众;4.证据的充分性;5.证据的保密性;6.证据的日常管理问题。报告在以上几方面解答了企业常见问题以及实务操作中的难点和误区,为企业的证据准备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也为企业日常证据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含地名商标(地理标志除外)研究专题组:《关于含地名商标(地理标志除外)研究报告》概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商标法》框架下含地名商标的法律问题,特别是针对地理标志以外的情形。含地名商标因其独特的标识性和文化内涵,在商标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然而,由于地名资源的公共性和地理标识的特殊性,含地名商标的注册与使用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容易引发法律纠纷,且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着商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和商标保护意识的提高,含地名商标的注册与使用问题逐渐凸显,引发了法律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专题组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了解含地名商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商标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分析了含地名商标的注册条件、保护范围及侵权认定等法律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含地名商标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报告明确了含地名商标的定义和特征,区分了其与地理标志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能因含地名而不能作为商标注册的标识、含地名的商标获得注册的例外情形、地名注册商标的规范使用、合理维权,关注含地名商标的合理使用问题。此外,本研究还展现了21个国家和地区在含地名商标方面的国际保护情况,对《商标法》第五次修改可能涉及的与地名有关的修改进行了展望。地名作为公有领域的资源和商标作为私权利的特性决定了未来地名作为商标获准注册的难度更大。企业等商标注册主体在实际经营中对地名商标的企业品牌策划、管理制度面临较大挑战。地名商标注册人既要悉心呵护地名商标,也要避免因为对地名商标的维权而招致滥用权利、恶意诉讼的风险。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商标法》框架下含地名商标(地理标志除外)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促进商标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和个人在商标注册、使用及维权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商标侵权研究专题组:《虚拟现实中的NFT商标侵权问题研究》概要
自2021年起,HERMES Int'v. Rothschild等多起NFT商标侵权案件预示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商标保护带来新的挑战。从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程度上看,不宜对商标法律制度作出颠覆性变更,而应基于法律实践的现实需要对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整。
虚拟现实技术下,NFT商标保护面临如下挑战:首先,伪造、擅自制造商标标识的行为不复存在,《商标法》所规定的商标侵权类型需要作出调整。其次,《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下称《区分表》)是认定商标侵权的参考。现有《区分表》以现实世界中传统行业为基础,已不能适应虚拟空间的需要。虚拟商品(服务)的类似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虚拟现实技术促进了现实与虚拟购物环境的融合,混淆可能性判断标准需要进行调整。
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应建立在对NFT商标法律概念界定的基础上。NFT商标属于区块链映射数字财产,是对现实财产的虚拟化,其具备“一体两面性”特征。即“NFT”与“商标”是分离的,获得许可的铸造者仅享有NFT本身的排他权,但无法取得被“铸造”标识的商标权。
基于对NFT商标法律概念的界定,针对NFT商标保护面临的问题,《商标法》可作出如下回应:首先,通过删除《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四款的规定,不仅能从立法上解决销售和流通的分立现象,使商标侵权和商标使用的关系更加明确,也与虚拟现实技术下伪造、制造标识行为已不复存在的实际情况呼应。其次,《区分表》应进行丰富,设定与现实世界商品(服务)对应的类型,以便为类似(商品)服务的判断提供参考。同时,虚拟商品(服务)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商品(服务)非同一法律关系客体,不具备类似商品(服务)的判断基础,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商品(服务)不构成类似。最后,NFT商标保护的核心在于平衡商标权人在虚拟世界的权利自由和商标权人权利范围这对关系。应当审慎对待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对商标权人权利的侵犯。不能在资本热潮的推动下,以牺牲商标权人权利的方式为侵权人提供所谓的自由。虚拟现实技术下,混淆可能性判断应当在适用上更加严格。
商标使用研究专题组:《商标正当使用问题研究》概要
商标正当使用制度是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则在《商标法》领域的主要体现,其要义在于在商标权人权利保护范围与社会公众使用公共领域资源之间进行利益平衡。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商标使用形态不断涌现,商标权纠纷日益增多,商标正当使用问题成为众多纠纷案件中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商标正当使用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主要基于商标权保护的复杂性以及商标正当使用与商标侵权界限的模糊性。在商标权保护日益加强、新型商标使用行为逐渐出现的背景下,如何界定商标正当使用,防止商标权的过度扩张,成为了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同时,商标正当使用与商标侵权界限的不清晰,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争议和误判,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现实需求。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商标案例,基于当下司法实践,梳理、总结商标正当使用的裁判规则、理解分歧及适用难题,为理解商标正当使用规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内容上,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商标正当使用的概念和内涵,明确了商标正当使用的范围和界限。在此基础上,通过司法案例,总结、剖析了商标正当使用的裁判标准,指出了司法实践中对商标正当使用规则适用的分歧点。在总结既有案例裁判规则基础上,以新的商标使用形态为切入点,总结了当下商标正当使用规则适用中的新问题及裁判思路,为商标正当使用规则的理解及适用提供了参考。
涉商标权利冲突研究专题组:《涉商标权利冲突研究》概要
商标权利冲突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业形态的不断演变,涉及商标权利冲突的复杂性与频率也日益增加。商标作为商品或服务来源的重要标识,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受到《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保护。然而,法律保护并非绝对。商标权作为私权,却具有公共领域的财产属性,牵涉商业标识资源、商业竞争秩序以及品牌商誉文化等公共属性内容。本研究聚焦于《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之规定,探讨商号权、姓名权、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商品化权益等在先权利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旨在通过对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深入分析,探讨涉商标权利冲突的本质、影响以及解决途径,为商标权利保护与市场秩序维护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商标权利冲突的研究背景根植于商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商业环境的持续演变。本研究采用立法剖析与司法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对商标权利冲突的特点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团队具备丰富的商标法律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全面梳理当前法律规则与司法判例,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解决涉商标权利冲突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商标权利冲突的核心问题在于商标权利与其他在先权利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界定商标权与商号权、姓名权、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商品化权益等在先权利的边界,清晰各自的保护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强调在商标权利冲突解决中,必须充分考虑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公平竞争原则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证数据,提出完善商标法律制度与强化执法力度的建议,以有效解决不断涌现的商标权利冲突问题。
商标权利冲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商标权利保护与市场秩序维护提供重要支持与指导。然而,商标权利冲突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依然存在,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商标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推动商标权利冲突问题的解决。
商标权与商品化权益研究专题组:《商标权与商品化权研究》概要
随着商品经济和文化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不再仅满足于文学、艺术、动漫、影视等作品或明星等公众人物本身所带来的审美享受,而是进一步衍生出包含有作品的角色形象、公众人物的肖像等元素的相关商品的巨大需求。众多受到社会公众喜爱的作品的角色、物品或公众人物肖像、姓名等元素的商品化(即使用其进行宣传或直接用于商品或服务上),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价值极为可观。由此导致“商品化权”这一新型权益,越发受到产业界及法律界重视和关注。促进文化娱乐以及相关衍生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创立健康、完善的制度环境,加强对作品的角色、物品或公众人物肖像、姓名等元素的保护。
本研究在此背景之下,研究了“商品化权”的概念、起源、性质,并运用比较法分别研究了美国、日本和德国对于“商品化权”的保护,评析了常见的“商品化权”的保护客体,包括自然人形象、作品相关元素以及物的相关内容作为“商品化权”客体的情形。结合目前有关“商品化权”的司法实践,以及“商品化权”与商标注册的关系,总结了“商品化权”的保护要件。
本研究最后一部分涉及国内的“商品化权”的授权实务内容,包括授权方与被授权方的背景调查和授权协议的核心条款。商品化这一行为能为授权方和被授权方带来大量收益,授权方能趁产品的销售进一步扩大社会认知度,被授权方也能凭借授权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商业利益。在商品化授权过程中,为了能使双方合作顺利进行,授权协议就是重中之重。如何根据各自的目的和实际情况平衡双方的利益,对协议条款进行取舍成为横亘在双方间的最大课题。无论何种商业行为,交易双方为避免之后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在正式合作前初步进行背景调查极为必要。通过背景调查,除了能够规避商业及法律上的潜在风险,还能作为谈判的筹码,在达成授权协议的过程中,争取己方利益最大化的条款。授权协议的核心条款包括权利的授予、授权品类、授权的收费模式、授权地域及期限、授权终止及赔偿条款。该部分内容为“商品化权”的授权实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Web3.0下的商标问题研究专题组:《Web3.0下的商标问题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Web3.0环境下商标法律和实践所面临的新挑战和变革。随着Web3.0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资产和虚拟商品的涌现给商标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挑战。商标作为商业领域中的核心资产,其保护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利益,也关系到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秩序的稳定。然而,传统商标法律在面对数字资产和虚拟商品等新兴商业模式时显得力不从心,亟需与时俱进,以适应Web3.0时代的商业需求。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主要国家的相关法规、商标申请及审查趋势、侵权案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全面了解Web3.0环境下商标法律和实践的现状和问题;其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国内外企业对中国Web3.0相关商标审查的一些焦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国际法规动态: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调整商标审查规定以适应Web3.0时代商标保护的新需求。例如,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指南,将NFT、虚拟商品等纳入到第9类、第25类、第35类和第41类商品与服务分类中。欧盟知识产权局发布指南规定,“虚拟物品和通过NFT验证的可下载的数字文件”属于第9类,但要求相关物品内容必须是具体的。此外,与虚拟商品和NFT相关的服务将根据既定的服务分类原则进行分类。英国知识产权饿局的规定与欧盟在明确性要求方面是一致的,同时特别承认了与实物商品交叉的可能性。韩国特许厅对虚拟商品名称、商品分类和类似判断予以说明,同时对虚拟商品是否与其他虚拟商品或现实世界的商品构成类似的判断提供了指引。日本特许厅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商标再现不构成侵权加以肯定,而尚未对虚拟商品商标的注册、分类及相似性判定标准作出指南类的规定。
商标侵权案例:分析了Web3.0环境下主要国家的商标侵权案例,对虚拟商品相关的商品类似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企业实践和态度: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普遍希望我国商标局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Web3.0相关商标申请,扩大对相关商品/服务描述的接受范围,并出台相关商标注册指引。同时,对于虚拟商品的类别划分存在分歧。有些企业主张,将其视为一类商品;而另一些企业则认为,应当按照现实商品的多类划分进行保护。
尽管商标法律和实践仍在不断适应中,但已经明显看到各方在尝试促进Web3.0环境下的商标保护。本研究为未来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法律政策和企业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商标法的发展和应用。
订阅方式
第一种:通过当地邮局或中国邮政微邮局公众号进入微商城订阅(邮发代号:82-49);
第二种:将订阅回执及汇款凭证截图发送至zhsb68036092@ct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