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教学任务:了解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心理能力释义: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其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在运动中的表现不同。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特点同样也对其训练和竞赛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状况下,心理能力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的价值也不同。
主要表现为:1 、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2 ,不同水平选手比赛时心理能力的不同作用。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1 、依心理训练内容和专项需要的关系划分:一般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2 、依心理训练目标及比赛的关系划分:比赛期心理训练和日常心理训练。
二、心理训练常用的方法:
(一)意念训练法:有意识、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
(二)诱导训练法: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者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
(三)模拟训练法: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三、几种心理想象及克服方法
(一)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表象放松法;自我暗示法;阻断思维法;音乐调节法;排尿法。
(二)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三)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体验法
(四)情绪激动克服方法:提高训练程度,丰富比赛经验;加强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
(五)心理淡薄的克服方法:增强比赛信心;端正比赛态度;防止过度训练
(六)盲目自信的克服方法:教育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使运动员具有良性的战斗准备状态。
(七)注意分散的克服方法:在平时加强培养运动员不为其他念头或者事物干扰的能力;使运动员对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培养坚持到底的决心;比赛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赛;消除比赛中的担心、害怕心理;做注意力集中的练习;视物法;看表法;辩音法。
(八)心理焦虑的克服方法:引导把思想集中到比赛过程;采用放松性练习;演练比赛情形;背诵比赛程序。
第二节 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智能概述
(一)运动智能及其构成;
(二)运动智能的重要作用;
二、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一般智能训练: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想象力训练
(二)运动智能的训练: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文化理论的一般知识;结合训练时间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提高运动员运动知识的水平;提高应用理论的自觉性;认知做好专题总结
三、基本要求:提高认识,启发其自觉性;根据对象特点间歇;列入计划;建立测定和评价制度。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主要教学任务:掌握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和制定方法
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对于运动员两年以上的训练过程是设想和安排,都属于多年的训练计划,时间跨度可达十几年。制定多年的训练计划时,要有战略眼光,发展宏观地规划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运动员的生物适应机制需要通过有机体逐个细胞成分的改变和代谢能力的提高这样一个缓慢的过程才能予以实现。此外,竞技能力各个方面训练的合理结构,不同阶段训练重点的安排,都需要科学地多年训练计划在指导。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完整过程是由若干个彼此相联的不同阶段组成,且训练任务、内容和负荷要求各不相同。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性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运动训练的过程始终把追求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作为自己行为目标。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阶段划分: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
二、年龄特征:
运动员在开始训练的年龄、进入专项训练的年龄、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以及竞技能力下降的年龄,都有特定的要求。问题的关键是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使运动员在最适宜的年龄阶段,处于最佳的竞技水平,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是最终目标。
三、负荷特点:不同阶段的负荷时不同的。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称作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训练的主要任务及基本内容:
发展一般运动能力。首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在训练内容的配置上,随年龄又小到大,应按照柔韧— 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 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 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安排。
(二)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适宜负荷。
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与训练任务:
集中进行专项训练,积极参与运动竞赛,在适应的比赛条件下创造优异的成绩。
(二)两个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一般以波浪式为主。
(三)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的高原现象:
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以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现象。
主要原因:
一是随着运动员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渐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二是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照同一思路进行训练,对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效应自然减弱;
三是训练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四是运动员由于训练以及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管努力的下降。
克服高原想象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是:注意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及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对处于青春发育期高峰出现的内分泌紊乱、协调性下降、体重增加的青少年选手,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负荷的安排和要求;对于已经出现明显过度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的充分恢复;对因外界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或放松自我要求而主观努力下降的运动员,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动机。
(四)集体项目运动队的结构调整与集团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意识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运动员之间的适宜比例。最佳比例:专项提高:老队员的比例6:3:1 ,主力7:1.5:1.5 ;替补5:4:1 ;二是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三是采用全国选拔式组建国家队;四是适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不良提高和保持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激励他们继续参加训练和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的进取动机,并根据专项竞技的需要,安排相应的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延缓运动能力的消退,力求获得局部的提高;同时加强训练理论的学习。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于组织
教学任务:掌握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和组织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一)单周期:全年按照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但是现在很少采用。
(二)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括了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度时期。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可用两三个月时间做准备,使总体竞技能力某一个方面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把所得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需要的方向上去,逐步从心理、生理,技能体能等方面培养最佳的竞技状态,在适宜的主客观条件下,把已具有的竞技能力充分地变现出来,再加上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恢复时期,总共大约5 —7 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过程。因此,一年可以安排两个训练大周期。体能主导类的速度性力量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采取双周期安排。
(三)多周期:按照3 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其基本条件是运动员能在3—4 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其是为成功参加1~2 次重大比赛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设定主要采用体现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方式,以主要比赛日期为标定点,向回程方向依次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和比赛时期,以及完整的训练大周期。主要包括确定主要比赛日期确定主要比赛阶段、确定比赛时期、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一)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和时间:基本任务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期的时间在一个大周期中通常是最长的,为了更好地组织训练过程,一般把指标期分为两个或者更多的训练阶段。准备期的时间不应小于1.5—2 个月,准备期不易过长或过短。
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以持续和间歇训练法为主,因为量大强度小,技战术训练均以分解法为主。
(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和时间:包括大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己已经具有的竞技能力这样两个方面。比赛时期的训练任务的第二个任务,做好充分准备,参加比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已有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达到全年预定的训练目标。
从计划安排上应注意:第一,安排好负荷的节奏,使运动员的体能变化在比赛期处以超量恢复;第二,技术、战术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第三,通过适当的热身赛和其他适应比赛,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第四,采取做事激发运动员的进取动机。
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主要采取重复训练法,结合完整法和比赛法。
负荷的变化主要集中在:
第一,对于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训练的速度、高度、远度和负荷量增加,重复次数和训练时间减少。
第二,将多种组合的套路参加比赛,并力求获得较高评分是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成套练习增加而单个动作的练习数量减少;
第三,以对手身体为攻击目标的一对一格斗项群实战练习的比例增加,而无对手的个人练习减少;
第四,集体球类项目中,两三人的配合练习训练、全队配合训练各和实战训练比重增加,个人技术减少;
第五,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中,实射比例增加,对运动员造成巨大的心理负荷训练和比赛增多,空射、白靶射击大大减少。
(三)恢复期的训练计划:1 、训练任务和时间;休息;2 、训练方法和手段、负荷特点;变换法。降低难度。
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
常规大周期需要持续不短于14 周的时间,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微缩大周期通常安排于2—3 个月飞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运动员集中精力于恢复或者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
微缩大周期包含了构成一个训练大周期的基本要素,三是各个阶段的训练都不够充分,在时间不足但又具备相应条件的时候,通过一个缩微大周期的训练,运动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参赛准备,在重要比赛中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应该指出的是,此类参赛个别时候也可能会略有提高,但是却难以使运动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体能明显地提高或者技术取得重要的实质性的改进。
训练中若只采用常规大周期,常常与比赛不断增多的现实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若只采用缩微大周期,又只会阻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将两者大周期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时间,安排好二者的合理组合。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比赛系列及符合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比赛的安排对运动员训练活动的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人们还常常以某些比赛为特定的训练手段,发展重大比赛所需要的某些专门品质和能量,或者通过准备性比赛或者适应性比赛检查训练效果,检验新的技术是否稳定、新的战术是否具有与其的威力。因此在年度训练计划中必须高度重视比赛系列的安排,在划分好训练阶段,并确定了训练任务之后,就应着手安排比赛的次数、时间和主次,以此为规划符合的动态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比赛次数:依运动员的水平和项目的不同有所差异。在基础训练阶段,比赛次数较少,比赛项目的范围较广,而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比赛次数较多且项目集中。
不同的项目比赛的次数不同,例如跳远、跳高、铅球等比赛次数可以多一些,而其他生理、心理符合很大的项目的比赛次数可以减少。
(二)比赛的分类及安排
(三)比赛阶段的划分:
计划参加的全部比赛,不应该平均分布于整个比赛时期中,而应该在一个比赛时期中安排2—3 个比赛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为3—6 周为限,各个比赛阶段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其优点表现在:能为运动员体能更多的比赛机会:在每一个阶段,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运动员可以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的赛间训练。
(四)优秀选手的比赛次数:注意有所取向,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
(一)负荷量度安排的训练学要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全年训练过程中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所以应该设计好负荷量变化的基本趋势,确定最大负荷量和最大负荷强度、中等或者较小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及他们所处的训练时期,确定二者在不同阶段中的适应搭配。安排中应该注意以下要点:
1 、全年训练负荷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竞技比赛时,运动员的机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
2 、负荷度量的确定与安排,应与运动员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
3 、应该先加大负荷量,逐步提高负荷强度,尽量避免同时加大负荷的量和强度。
(二)不同项群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安排的特点:
1 、不要着眼点不同:体能类项群要表现出能够达到最高的体能和运动强度;技能类要把运动员技能状态或机体记住能力状态的变化情况放在关注的首位;
2 、体能类项群的负荷量度计划比较具体和明确,技能类需视技术或者战术掌握的情况而定。
第四节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其结构随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计划而定,一般采用节奏性较强的结构。其内部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也需要视计划的主要任务而定。
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
(一)不同类型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对集训前一直坚持系统训练的队员而言,中短期集训应视作系统的全年训练的一部分,力求保证与原年度训练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对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以中等程度的负荷为主,只有在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得到必要恢复的条件下,才可以安排赛有强化性质的训练负荷。对于缺乏系统训练的老队员以适应性和诱导性训练为主,注意负荷安排的循序渐进,使其机体尤其是运动器官尽快地适应一定能够强度的刺激。
(二)对不同项目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体能类应该注意训练负荷的节奏安排,以便保证体能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状态。在强化训练之后要注意调整和恢复;技术训练方面主要抓好技术环节的熟练和完善,对于改进技术动作要采取慎重态度,避免出现两头失误的问题。
对于技能主导类集体性项群着重安排熟练成套动作,提高成功率,不必扣细节。
对于个人对抗性项目,抓好技术绝招的训练;集体对抗项目抓好机体的协调配合,力求用集体配合威力提高战斗力。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运动训练学》人体版(9、10、11)】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yank.xrbh.cn/news/9124.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博思语资讯移动站 http://kaire.xrbh.cn/ , 查看更多